关于《中学生生涯规划》的感想
高建跃
北京之行,除了皇家建筑的雄伟、国家剧院的典雅、全聚德的美味外,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进修学校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深入研究。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已经接触到学生生涯规划的部分内容,但北京之行让我更深的体会到了生涯规划的魅力。对于生涯的内容我肤浅的认为分为三块内容:认识自我、了解职业需求、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
对于做任何一件事情关键在于反思,而现在的教育包括学科教学和德育教学我们往往缺少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也正由于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让学生缺少自我的思考的习惯。对于我们高一的学生更应该在进校的初期养成自我思考的习惯并能初步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如:学生需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是现实型 、研究型 、艺术型 、社会型等等;学生要了解自己的习惯,那些习惯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好习惯如:尊重与欣赏他人的习惯、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善于提问的习惯、切磋琢磨的习惯、一日事一日毕的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养成微笑的习惯等等。学生习惯的养成和对自我的认识还需要借助外界的反馈,特别是老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和指导。但仅仅由班主任个人来管理是不可能细致地深入到全班的每一个学生,所以我们常说德育工作需要全体老师来做,将班级的学生分给全校的老师,每人带3-4名学生。这就形成了现在流行的一种制度德育导师制。导师制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我们老早就开始实施导师制了。我也曾被聘请为导师,说实话以前做了导师还真不知道做什么,拿着导师记录手册发呆,找到学生也不知道谈什么,只是问问最近生活怎么样,学习怎么样。我想可能有些老师和我有同感。我们导师上岗之前是否请专家给我们培训培训让我们知道具体如果来操作。比如针对高一的学生,我们拿出他们要养成的那些习惯一一对照,逐条和他们分析重要性。那些已经养成、那些还需努力。并不定时的抽查反馈。
让学生了解职业需求,职业需求范围非常广泛。学校尽量给学生提供各种锻炼的角色,如我们的学生会和社团、务农活动、学生义工等等。当然我们还可以开发出更多的角色,如一日班主任、一日校长、一日交警(星期六门口堵车可以让学生参与管理)等等。但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学生很多对角色和社会的认知来源于班主任。但由于班主任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对各种职业的介绍会比较片面,尽管各种职业的要求不同,但很多的习惯、能力、性格特点是相通的,有些习惯是让人终身受益,如:做事仔细认真、踏实,友善待人,做事锲而不舍,勤于思考,考虑问题全面等等。那么让学生将这些能让自己终身受益的习惯编排到自己高一的生涯规划中——习惯的养成。对于那些对特定的能力如:领导能力、演讲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我们可以将其放入高二的生涯规划中,通过学生会、社团、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等多种方法来达到目标,同样的这个阶段也是需要我们的班主任、指导师的关注和点拨。学生对社会职业的了解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学校可以从校外请专家、年级可以从其他年级请老师、班级可以请其他班主任来讲。如果一个班主任在某个方面有研究的可以给全年级讲,也可以做巡回讲演去每个班做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享受更多老师的知识特长以及老师对问题思考的方式,以实现班主任资源全校共享。当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验、让他们真正地感受社会的职业需求(如去年高二进行的一日职业体验等),这样才能让生涯规划变成学生自己内在的需求,只有内在的需求才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才能让学生学会成长而不是被成长。
    调整自我发展方向,不断向自己的理想人生靠近,是整个人生规划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人的一生中最缺乏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学生也是一样,要想让学生在自我调整的过程中持之以恒。需要老师的不断鼓励和我们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及时反馈。这要求我们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德育导师工作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对学生及时了解,我们对学生的工作才能做到更加细致。也许这就是人家说的全员德育。如果有组织一次德育导师或者说生涯规划导师的培训会议,我建议采用海定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小组讨论方式,我们可以讨论这样几个话题:高中学生最需要养成那些习惯;学生习惯的养成关键有那些;我们导师如何协助学生养成习惯;由于学习时间短暂和理解能力有限,以上是我对生涯规划肤浅的理解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